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吃進一頭大象】前言3-2

羅旺子三態
  
食材篇:
九層塔(basil):誰能夠抗拒香草之王九層塔的香氣?對於九層塔的喜愛是不分東西,地中海人家多在自家門前種上幾棵,泰式料理則習慣在快炒與咖哩起鍋前灑上一把,濃郁的香氣可與椰奶相互襯托。在家種株九層塔吧,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還可以紓緩急性症狀。 

辣椒(chilli peper):只要有辣椒醋和魚露,似乎一切的食物都變得美味了。泰國人不只將辣椒拿來吃,也常是表達花果雕刻藝術的材料。在泰國落腳的辣椒已經超過四十種,當中大量的辣椒素可協助控制呼吸系統、血壓與心博,吃下不同大小、各種顏色的辣椒後,流了汗、刺激了食欲,這個過程可是熱帶生活的必要呢。自從葡萄牙人在15世紀順道攜來,辣椒奠定泰國料理今日風貌的基礎。 

椰子(coconut):泰國椰子化為一罐罐椰奶外銷全世界,泰國人卻可以就地享受所謂「洗」椰子的樂趣;不加水狀態下,由老椰子體內直接刮出椰漿(coconut cream)。加入1/2杯水攪拌,可以壓出濃椰奶(thick coconut milk)。將2杯水倒入上述擠過濃椰奶的老椰內,則得到淡椰奶(thin coconut milk)。當然,也有加工製成的乾燥椰子粉,使用前用水泡開即可。椰肉含油量約為35%,可以直接拿來爆香辛香料。成熟不久的椰青中,充滿著性溫帶補與特殊芋香的椰子水。 

芫荽(coriander):香氣濃烈的芫荽讓古希臘人忍不住稱它為臭蟲,含有眾多營養成份又讓它數千年來備受寵愛。泰國人用起芫荽來毫不吝嗇,除了東西料理取其莖葉的作法,更把它連根丟入鍋中燉湯,芫荽籽則拿來熬咖哩。歐美人拿芫荽籽浸酒,再度見證芫荽的多用途。要入門泰式料理的話,請先好好把玩芫荽,試著在眾多醬汁中找尋它標新立異的味道。

小茴香(cumin):小茴香的清新香氣來自於帶揮發性油脂的果實,西方人常拿來製造蘇打水與酒,或者放入湯與麵包中。對於泰國人來說,咖哩粉與辣椒粉中加入一點點的小茴香,一切都不同囉。

魚露(fish sauce):東南亞各國皆以魚露為主要調味料,可兼任鹽與醬油的工作。原料來自於沒有消費價值的小型海魚,以海鹽與重物加上數把個月時間累積,大太陽不時深入甕中發威,最後逼出多餘的水份,只留下又腥又鮮的魚,加以過濾後再曬它個幾星期,最頂極的魚露終於得以露面。有人直言不諱的說魚露就是腐壞的魚做成的,沒錯,如同我們的臭豆腐般,帶來難以言喻的美味。

大蒜(garlic):大蒜、荷蘭芹與橄欖油構築地中海料理的基調,大蒜、芫荽與黑胡椒則為泰式料理淵源已久的基本配方,搭上肉食絕對速配。只要有大蒜,加熱後可是萬家飄香,吃下肚則能夠壯陽、驅蟲、降血脂,複合性功效人人誇。

薑(ginger):薑的熱性成為驅寒暖胃的絕佳聖品,加速血液循環讓人體保有戰鬥力。除此之外,烹調上是一級棒的去腥佐料。不論甜的鹹的,薑還可以讓其他食材味道更突出。泰國自有其特別品種的薑,南薑(galanga)獲得全世界廣泛的認同,人參薑(Krachai)香氣清新、滋味清脆。這些濃濃泰國味道的薑以乾燥與泡水方式外銷,如果使用乾燥者,必須以溫水浸泡20分鐘才能回軟。

卡菲萊姆/卡菲萊姆葉(kaffir lime/leaf):西方有月桂葉,東方有卡菲萊姆葉,下回在泰式酸辣湯中見著葉片,可別以為是廚師大意留下來的。儘管全世界的柑橘類水果很多,您絕不會認錯卡菲萊姆葉的香氣。新鮮葉片放入冷凍可保存許久不變味,有它就會傳來帶點辛辣油脂的檸檬香氣,疙瘩狀的果皮與兩葉狀葉片都可以直接入菜,別忘了切細些口感才會好。

香茅(lemon grass):這種帶著檸檬香的植物長得像堆雜草,對泰國料理來說可是很重要的香草。通常使用底部10-15公分的莖部位,帶有最多香氣油脂。如果拿來剁碎製醬或者加入沙拉當中,得先剝掉部份外皮,只使用裡頭柔軟的部份。賣場上常將綠葉部份先行割除,若是自行種植可拿來泡香草茶,一點兒也不會浪費。

薄荷(mint):儘管薄荷在泰國遭受同樣的對待;冷熱烹調、提煉精油、泡茶、放入甜點零嘴,不過又酸又辣的泰式涼拌菜中冒出薄荷清香,這番感官衝擊久久不去,將推翻對薄荷的印象。泰國料理最常使用的品種是綠薄荷,記住要混入料理食用才「麻吉」。

香蘭葉(pandanus leaf):只要加入香蘭葉,食物變色又變味,清爽的綠色澤中聞得到淡淡的糯米香。放片香蘭葉到白飯中,隨手之勞卻滿室生香。加水煮後添些甜味,又是好喝的香蘭草茶。拿來包裹調味過的小塊雞肉或者小排骨再油炸,皇室料理的香氣果然珍貴。除此之外,泰式料理會萃取香精做成涼糕、粿甚至是冰淇淋,下一回看到綠得發亮的泰式甜點,可別誤會是人工色素,反倒是吃進健康與自然。

胡椒(pepper):全世界消費量最大的香料就屬胡椒了,葡萄牙人將辣椒帶進泰國領土之前,胡椒就是泰國料理辣味的主要來源。胡椒粒的顏色依著成熟度而有不同的顏色;未成熟果實為綠色,半熟轉紅前採收時為黑色,辛香氣味最為厚重。成熟時色澤變紅,外皮乾燥剝落後就是白胡椒。泰國人直接拿胡椒粒大火炒,爆出知名辛香料的原味。
(該圖為2014春走訪六龜胡椒伯之胡椒園所攝)

紅蔥頭(shallot):儘管紅蔥頭可拿來生吃也廣泛運用於熟食,不過無論東西方,製造調味料與熬醬最能突出紅蔥頭的必要性。泰國人的處理方法與法國人類似,多是拿來爆香、熬湯底,以沙拉料理直接領受嗆味的機率也很高。別以為紅蔥頭只適合做油蔥酥,下回找不到常用的大蒜時,建議以紅蔥頭取代。

蝦醬(shrimp paste):少了這一味,或許泰國料理就無法成為泰國料理了。蝦醬的特殊風味來自於醃製的過程,沿海地區各有其製造蝦醬的方法與比例,基本上得抹海鹽曬太陽,然後入甕蘊釀鮮味,由淺到深不同風味的蝦醬於焉誕生。

比起東南亞其他各國製造的蝦醬,泰國蝦醬帶有更多水份,常常被拿來加以變化做出家庭式咖哩,這也是泰國咖哩味道不同於發源地印度的原因。無論是製作醬汁或者經火烹煮,蝦醬得經過加熱程序,香氣才會融入食材中,同時去除特有的腥味。

羅望子(tamarind):這般高大的豆科植物,常令人覺得童話中直達天庭的傑克豌豆該是如此。羅望子如同蕃茄般具有蔬菜與水果的雙重身份;取出曬乾豆莢內的果肉泡水,過濾拿掉種子與纖維組織,就得到又酸又香的羅望子水,可用來打果汁與製作酸辣湯。甜度高的優等品則可以直接食用,比起加工蜜餞來得甜香呢。

黃薑(turmeric):身為薑科鬱金香屬一員,黃薑擁有許多名字,氣味也是相形複雜,類似胡椒香氣中帶點生薑的清新,吃來有點苦有點刺激,有本事把所有菜色染黃了,故也是稱職的染劑。黃薑的地下莖是製作咖哩的必要品,儘管世人仿效發源地印度般使用粉末,不過泰國人偏偏愛用新鮮的黃薑塊。大量使用黃薑素安全無虞,好好享受黃薑帶來的天然抗氧化、消炎作用吧。
text and photo by ingrid liao/20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