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大陸台商的競爭力及發展策略

◎原載於電電公會2007《電工資訊》
 photo by ingrid liao


根留台灣、以管理行銷前進大陸

  根據本年度大陸投資統計顯示,電機電子業赴大陸投資金額為所有產業的首位。為了協助電電公會會員和業者深入了解政府最新法令,探討大陸新商機和因應管理風險問題,本次與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合作,介紹大陸商務人士來台現況,花旗銀行則為會員報告人民幣升值趨勢預測。系列主題由會計、法律事務所解析最新稅務對大陸投資的影響,最後一場研討會則是邀請大連台資企業協會盧鐵吾會長,以「大陸台商的競爭力及發展策略」為題,和大家分享多年來最深刻的體驗。

  7/17假台南勞工育樂中心舉辦的大陸投資風險管理研討會,首先由投審會楊志明書記簡介大陸經貿、商務與產業科技人士來台申請流程及概況。花旗環球商業銀行處的陳彥豪副總裁則談人民幣強勢的投資環境下,如何進行外匯避險與銀行實務操作。中場茶敘讓會員朋友相互認識,接下來是當天研討會主題:「大陸台商的競爭力及發展策略」,由美國Novanis國際集團副總裁、中國宏僑集團總裁,也是「大連台資企業協會」會長的盧鐵吾先生,分享投資大陸二十多年的經驗談。電電公會羅懷家副總幹事介紹盧會長時,特別提到當初建議大陸中央將大連建設為LED基地、具如此遠見者即是盧鐵吾會長,盧會長深植土地的諸多作為深獲當地人的尊重。基於盧鐵吾先生對大陸產業發展的深刻認識,也獲聘為海基會經貿法律顧問。

  冒著雷雨專程自台北南下的盧會長,破題先由美韓簽定FTA(自由貿易協定)談起;南韓是台灣最大競爭對手,美國偏又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與外資來源國,兩者互惠的結果,當月就讓產業同質性高的台灣出口值明顯損失。「那麼…」,盧會長向在場來賓提問:當東協經濟體聯合中國大陸,等同於5.7億人口加上13億人口,再加上韓國、日本、印度和泛亞的紐西蘭與澳洲,彼此經貿往來更符合國際期待時,台灣的福利將被偋除在外,此時,台商的競爭力在何方?

台商,你的競爭力在那裡?
  盧會長以當今發燒話題點出台商所處的大環境是如何險峻,接下來他以IMD(瑞士國際管理學院)公佈的世界競爭力排名說明;台灣由2005年的第11到2006年的17名,今年再度往下跌至第18名。相對的,大陸排名由31竄昇為第18名,今年則超越台灣列名15。盧會長認為,這意謂著台商面臨事業型態與運作模式的轉捩點。他解釋說,以統計數字上的人均而言,專利生產力台灣可是排名第一,也就是說,台灣的研發能力不容小覷。不過,大陸地方領導人為政績為拼經濟,其效能令人刮目相看。如何結合個別的優點化為動能,值得台商、甚至管轄的台灣政府思考。
  
  根據多年觀察與驗證,盧鐵吾為台商的內在與外在競爭力做出以下總結;他認為台商內在競爭力來自於創新、快速、品質與成本管控,外在競爭力則有以下幾點;一、策略聯盟:大陸風土民情迥異的環境,讓台商成為外商與內資橋樑,以分工方式產生最佳效能。二、合資:台商長期駐地與當地人合作,非以淨收為目標才能掌握局勢、永續經營。盧會長語重心長的表示,過去外商必須利用台商進入市場,學習能力極強的大陸歷經開放改革,台商朋友現有的版圖很容易被侵蝕。三、合併:台灣當局宣稱開放大陸投資項目增加,但保守估計,合併案僅有3%經當局審核,政策必須再調整。四、併購:以Wal-Mart前年吃下王文洋在大陸的家樂福股份來說,打敗家樂福已經不是為了成為全大陸第一而已,當中包括版圖分配的存活關鍵。五、證照:有了專業證照,才能取得人才與資本,並確保上述競爭力為己所有。

創造價值方能提昇競爭力
  了解問題核心之後,台商該如何提昇競爭力呢?對於固守加工製造本行的台商們,擔任大連台資企業協會會長多年的盧鐵吾呼籲,首先要有「建立自主品牌的戰略」,讓made in Taiwan代工轉而成為Created in Taiwan,並且要「專注於核心技術的領先」,佐以「加強創新研發的能力」。盧鐵吾以電電公會廠商朋友所從事的電機類別為例,高達百來種型式的馬達奇蹟就是台商所創造。盧會長再三強調,企業不是以規模大小決定生存,瑞士生產螺絲釘成就了百年企業,證明企業的核心(也就是你懂什麼卻是別人不懂的),要能夠突顯自我獨特技巧。否則,盧會長以多年前在大連生產台式脆魚丸的廠商朋友為例,只消幾個月,當地員工就另起爐灶打對台。不過,就算是如此,盧會長認為,若願意長期經營,只要抓住人求新求變的心態,就算不是新高產業,也可以靠創意異軍突起。

  自主品牌、核心技術、創新研發都到位後,盧會長叮嚀廠商朋友,別忘了「重視智慧產權的保護」。他親眼見證一位關係好、背景強的台商,九○年代連續創辦企業,卻沒有一項足以作為重心,在know-how為當地人逐一學成後,公司也就關門大吉。盧會長強調這個問題值得事先規劃,比方找不同代工或者給予研發員工股份等,總之,要因地制宜保護自己的研發成果。無論如何,盧會長認為,台商比起外資更能夠「發揮國際整合的優勢」,只要持續「培養永續經營的人才」,比方效率與忠誠度皆高的台灣經理人,尤其是管理與行銷領域的長才,皆是台商提昇競爭力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盧鐵吾先生對於人力議題感觸尤其深刻,他一再強調是「人才」,而非資金,能夠拉大台商目前僅有的3-5年領先優勢。過去的R & D,一定要成為「R & D + 服務」,才能成就紮根的勝利。盧先生曾在某大陸研究所演講時,有學生說自己存款五百萬加上學校所學,他表示前往大陸投資乃勢在必得。盧會長以此例提醒聽眾,「理論上」認識大陸不等於實際生活,有錢投資內地者更比比皆是,何況大陸本身今年出口創匯已達到三千億美金。能夠讓台商領先的契機,在於把台灣的優勢,也就是「管理」,一同帶過去。大陸經濟發展快速的同時,也曝露人才供應管道不足。盧會長以自己所經營的軟體公司佐證,他表示,儘管已在當地深耕多年,總公司在美國還是讓他們覓尋人才不易。盧會長甚至認為,沒有適當人才的台商要將結束事業考量在內,否則投注大量金錢與時間,只是造就當地員工。

從思維開始改變
  盧會長認為要取得下一階段的生存空間,台商必須俱備三S思維,也就是strategy(策略)、speed(速度)與service(服務),加上「創新」與「速度」取勝,才能夠將13億的競爭轉為13億的市場。不斷創新、不停滯就不用怕被模仿,至少創新這部份的能力,台商還領先五年。鐵吾會長以手機研發與生產販售為例;致力於研發後要儘快進入市場,當對手開始模仿時,以質取勝領先市場,面對同樣產品眾多仿冒時,就降價以價取勝,以量佔領市場。只有跑在別人前面,才可能勝出,盧會長強調,這就是面對十三億競爭該有的積極思考。

員工、人才、通才
  盧鐵吾會長表示,請容許他再一次強調人力的重要性;當企業組織發展趨勢扁平化,企業要放大效率,就要以project來考量人的配置,不論行銷或研發皆然。只要懂得抓住這個時機點,台商朋友還是大有可為。所以,人才絕不可能是單一人才,必須讓員工有兩種以上專業,成為跨界通才。所以,目標管理並讓研發根留台灣,是台商培養人才最佳方式。當你把員工當作重要資產培育時,大陸所擅長且快速的挖角,也就無法撼動台商的投資。

  盧鐵吾會長在台灣求學到美國進修高級學位,然後選擇大陸經營企業,二十多年來往來兩岸與國際的歷練,讓他深刻體驗並希望與大家分享的心得,乃是企業靈活組織與應變能力的重要,這些特質仰賴內部人才提供動能。同時,企業主願意讓自己深入當地生活,與當地分享企業成果,方是經營之正道。會後,盧會長並提供一份「大陸投資風險基本評測」給電電公會的朋友們參考,希望透過本次的分享與自我評估,增加台商朋友對投資大陸的應變能力。盧會長表示,最終還是要讓研發的根留在台灣,才能因應多變的大陸投資環境,他謹以此與電電公會的朋友們共同勉力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