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光與影 蠟燭的一方天地

※原載於長榮航空機上雜誌「Verve」2003年11月 
photo by © Dmitry Maslov Dreamstime.com

伴隨著不定的風搖曳的燭光,營造出暖暖安定的氣氛,蠟燭的實際應用有其悠遠的歷史,蠟燭的變化呼應當代生活需求。
  
光與影兩相隨
  點燃蠟燭生命線的那一刻起,代表這條生命線終究會走到盡頭,這是蠟燭仿如人生的起滅。古希臘人在月亮女神阿蒂梅絲生日的那一天,祭壇上擺滿蠟燭舉行慶典,於是子民依著自己年紀點燃一根根代表生命的光點,這個落入凡間的儀式成為全球運動,生日蛋糕上的燭光交織出無數期待與快樂回憶。
  蠟燭也見證人民的生活水平;人類文明發展之初,蠟燭相當珍貴罕見,一般人只能遙望統治者宮殿所幅射出的微弱光明。中國《史記》曾描述秦始皇地宮:「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據考證應該是鯨魚腦油為主的超強力蠟燭,不過可以想像味道不會好到那兒去。
  中世紀的歐洲市場上,蠟燭轉為成綑出售,說明人民的經濟水平足可應付生活所需。工業時代甚至設計機器大量製造蠟燭,不久後,愛迪生示範如何接通電路讓空間大放光明,與黑暗對抗數千年的蠟燭成了微不足道的消費商品,只留下燭光(candela, cd)做為現代光明的度量衡。

相互矛盾的形象
  畢竟人類依賴蠟燭好長一段時間,黑暗中面對熒熒燭火,自然興起無限的想像與詩意,甚至內化為基因的記憶。數千年來,儘管蠟燭本身的熱度不變,形狀卻一直在變,最後連氣味都叛變。我們仍然喜歡點燃蠟燭,微微昇高的溫度讓空氣像是長了翅膀般,蕊心隨著風的流動一明一滅晃動著,許多故事於焉上演。
  有人說那是幸福的時刻,適合有情人隔著燭火深情對望。有人說那是療傷的時刻,適合情傷之人孤單等待。有人說那是驚悚的時刻,燭滅之際也是黑暗全面入侵之時。不過這些相互矛盾的形象,總無法敵過「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勵志性質來得永恆。
  
生活在現代的蠟燭
  蠟燭燃燒後終究成空,就算曾經照亮過去的歷史,卻無法提供現代生活所需的光亮。但是油脂構成的屬性卻讓蠟燭保持可塑性,不為時代所淘汰,反而成為帶動時尚與品味的代表。
  蠟燭的現代面貌多蒙上一層安定的氣息,時常加入植物精華化身為芳香療法的必需品,除了眼觀燭火定神,更藉著燃燒香氣安撫五官中最衝動的嗅覺。除此之外,水面上點點光亮的浮水蠟燭、發揮個人創意造景的果凍蠟燭、見證婚姻的大紅龍鳳雙燭、輝映蠟燭節的巨大泰國金黃燭佛、為紀念先知拉里瑞(Ranieri)每年六月在比薩斜塔上同時亮起的7萬枝蠟燭,甚至為了符合現代各種場合,還有旅行專用、浴廁專用、許願專用蠟燭,更甚者還研發出一點即唱、一吹即停、再點再唱的光控音樂蠟燭,逆向思考則產生違背蠟燭本質的無煙蠟燭與不滅蠟燭。
  古人藉著生活用品蠟燭來比擬愛情;「蠟燭有心還惜別,為人垂淚到天明」見證愛情的忠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見證愛情的背叛,這些詩歌所吟詠的情境至今仍在各角落上演著。復活節、耶誕節與眾多宗教儀式中,依舊以傳遞暖暖燭光來延續前人的祝福。不過根據統計,國外節慶時發生的火災多半使用蠟燭不慎引起。一但蠟燭當中的油脂與棉線在共舞時越了界,渺小的蠟燭也會帶來可怕的後果。

燃燒之後……
  或許我們無法如同蠟燭般,燃燒自己只是為了照亮別人,卻可以試著領悟單純與可塑性的重要。同時別忘了物質不滅定律;蠟燭看似燃燒殆盡,卻化為其他型式繼續存在空間中。現在蠟燭飄出最後一縷輕煙,告別了光與影交織出的一方天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