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PEOPLE】台北愛樂與亨利梅哲

Henry Simon Mazer 1918.7.21~2002.8.1

※ 原載於長榮航空機上雜誌《Verve》2002年5月

台北愛樂在原芝加哥交響樂團副指揮亨利梅哲的帶領下,由原本小型室內樂團擴充至大型管弦樂團編制,演出獲得愛樂界的一致好評,並在近年致力於推廣華人作品至國際舞台。


《望春風》將吹彿「布拉格之春」
  《望春風》是台灣人傳頌不墜的詩篇,經由蕭泰然教授改編為弦樂演奏,更增添此曲的韻味。今年五月,台北愛樂將站在捷克與德國的土地上,讓春風溫暖異鄉遊子的心,並在國際音樂節中與各國愛樂團體交流。

  原芝加哥交響樂團副指揮亨利梅哲所帶領的台北愛樂,由原本弦樂室內樂團擴充為全編制的大型管弦樂團,並另行成立大眾管弦樂團。該樂團嚴謹的演出態度、細膩而充滿熱情的音樂風格,很容易吸引愛樂者的喜愛,且不限於島內的民眾。在新生代客席指揮林天吉等人領軍下,台北愛樂於二○○一年帶著國人作品走出國門,在北歐文化大國瑞典、芬蘭的邀請下,音樂突破了外交藩籬。演出華人作品如黃輔棠的《台灣狂想曲》、鮑元愷的《台灣音畫》和李哲藝《廟埕》等,讓台灣在地精神的曲目得以在國際舞台演出。青年音樂家李哲藝新作《廟埕》以民俗迎神賽會為主調,涵括民謠風、五聲音階和南北管節奏,融合現代作曲和配樂手法,讓生長在台灣的人感覺親近又帶著新鮮感,也讓國際人士見識台灣現代音樂作家的描寫能力。

由亨利梅哲開始的故事
  一張床、一架台灣製鋼琴、滿櫃的總譜和唱片,除此之外別無長物;前芝加哥交響樂團副指揮亨利‧梅哲在熱鬧的台灣都會一處頂樓房內,面對自己所選擇的不一樣的後半生。自一九八六年落腳此地,在不支領薪水不拿演出費的堅持下,長期擔任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一職。帶領樂團在古典音樂聖殿─維也納愛樂廳成功演出,在與愛樂廳同列「世界五大音樂廳」的波士頓交響音樂廳獲得滿堂彩。

  話說一九七○年梅哲接替患重病的匹茲堡交響樂團指揮史坦伯格於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即獲得當今首屈一指樂評家荀白克(Harold C. Schonberg)讚賞。大師蕭堤(Sir George Solti)接掌芝加哥交響樂團後,也借助梅哲長才而聘請他出任副指揮一職。梅哲的訓練專才也同時運用在對芝加哥各學校音樂活動,大幅提昇該地音樂水準,讓芝加哥市長特別訂五月二十四日為「亨利‧梅哲日」。指揮家最黃金的歲月,梅哲始終屈居蕭提副手,未曾離開芝加哥,原因之一基於梅哲對痼疾纏身的妻女的牽絆。直到妻子過世後梅哲才辭去蕭堤高薪挽留,隻身來到台灣。

菩薩的啟示
  自一九八一年梅哲第一次來到台灣,即為此地的音樂潛能所觸動。據說當初梅哲在參觀龍山寺時,不發一語愣住片刻後告知旁人:「我聽見菩薩說話要我留下來,做出一番成績(make something happen)……」,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亨利梅哲就是菩薩所送給台灣樂界最好的禮物了。梅哲遠離故國的大舞台,感受到台灣音樂界可能的潛力,他留下來了。因為愛樂,讓一位國際性的指揮家甘心與團員們擠在長途巴士內完成巡歐之旅。

  梅哲剛到台灣不久,就以高超的指揮技巧與深刻的音樂詮釋而引起一陣炫風。執簡御繁的指揮手法讓合作的樂團,可以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演出,似乎他所輸出的力道為樂手所吸收。他很少以「言語」來告訴團員怎麼演奏,卻另有豐富的肢體語言可以運用─控制音樂進行的指揮棒、引導情感流動的手勢、忘情的哼唱、銳利的眼神以及石破天驚的吼叫。當音樂蘊釀為現場的情緒,樂手忘情於舞台,也讓陶醉者越聽越靠近……。

未竟的善念
  二○○一年春天,梅哲因裝了人工關節而巍巍顫顫的背影,因中風而不再出現舞台上。鬆脫的容顏、寬大的衣据下,還有一位實心眼的老外對台灣未竟的善念。但是熱誠不會因此回到原點,童稚的心會忽略時光的威脅,忘了年歲將耗損精力。或許只能說,在亨利梅哲指揮的手掌間有了一顆不肯停止跳動的心。

  梅哲在離開芝加哥前夕對當地媒體說:「在來到芝加哥之前,我努力做一名樂團的建立者。在芝加哥這段時間,我則和芝加哥交響樂團致力於增進教育性的工作,這是音樂事業中我最沉醉的兩個領域。在台灣,我將同時作這兩件事」。他做到了嗎?大家會告訴他說夠了。只是音樂這種形而上的藝術需要心靈的準備,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就突顯出來,這個工作將不會有終止的時刻。

為了生根而出走
  台北愛樂站上了世界的舞台,拉近了與國際社會的距離,在掌聲與鎂光燈中,台北愛樂明日仍要再出發尋求上台的機會。出走是為了深根在台灣,榮耀生養自己的家園。台北愛樂呈現不一樣的台灣本土藝術風華,為國際人士認識台灣另番面貌。別忘了一個熱情的樂團不能只有一個舞台,沒有創造力的族群只能永遠臣服於他人的文化。未來,我們期許一個富得很均衡的社會,文化生根將是最好的指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