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早餐大代誌

※原載於長榮航空機上雜誌《Verve》2001年12月
photo by © Marilyn Barbone Dreamstime.com

  從睡夢彼端回來,不管是在自家或旅館床上,睜開眼也就開啟新的一天。就算您是夜貓子或習於徹夜狂歡,總還是有自個兒的起床時間。起床之後人體特別需求葡萄醣,尤其腦部更需要養份才能集中精神。這個時後問題就來了,什麼時候吃早餐?該吃些什麼?又該和誰一起吃?這可是日常生活課題之一。英國營養基金會統計結果發現,沒吃早餐的學生反應力較差,而沒吃早餐的工人朋友則較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如果這個說法無法讓您吞下手邊的早餐,那麼想想日本相撲選手不吃早餐先來場劇烈運動,空腹狀況造成低血糖來促進生長激素,然後組織脂肪也就源源不絕。如此一來,應該可以好好恫嚇那些懶得吃早餐的人了!

  您是否和我相同,每日總需要一杯咖啡來揭開序幕。只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早餐模式,可是經過時間累積淬鍊而來。想想雜食的人類在不斷嘗試下造就飲食豐富性,身處島國卻可見識跨國界的飲食習慣,連早餐也不例外。舉凡便利商店、咖啡連鎖店、速食店還有早餐店,莫不蒐羅當今流行飲食風,以國人對味的早餐為職志加以研發。既然早餐市場如此龐大,質與量都不可輕忽,何不讓我們掀開早餐淵源備忘錄,一探其中奧妙;

  歐陸早餐文化因地理關係而產生許多雷同處;先看看傳統英式早餐內容吧。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說包括了煎培根、香腸和煎吐司,就是所謂的「煎食」。但是該機構不忘記提醒,繁忙的現代英國人可沒辦法每天吃到如此豐盛的早餐了,反倒是牛奶加穀片或吐司塗果醬加杯茶較為常見,只是不忘讓自己在週末享受傳統英式早餐。當然,假如想要來點「新鮮」的,維京式早餐中大啗鮭魚也夠讓人興奮。或者,參考浪漫象徵的法國的早餐,吃起繁複精緻的可鬆或丹尼麵包。西班牙的早餐可是甜得膩人,所有東西都得加上奶油,要不就拿油炸條直接沾上巧克力,難怪午餐得等到三點才有辦法開始了。

  美國人的口味如同這個國家般已是個大融爐;早起排隊等候買貝果,望著琳瑯滿目的配料不得不打起精神衡量一番,以免產生怪味組合。三明治和漢堡也是在全球大行其道的美式餐飲,運用在早餐中也是精彩萬分。傳說三明治是由一位好賭的貴族所發明的,他以麵包夾些肉及菜,方便邊吃邊賭,由此三明治大行其道。在美國的法國人以長形法國麵包夾住肉料及時蔬成為流行新選擇,被戲稱為「潛艇堡」。至於第一個漢堡,據說出現在700年前俄羅斯東部;驍勇善戰的韃靼人騎馬時,把生肉夾在馬背和馬鞍間,利用馬匹奔跑產生的摩擦熱使生肉變得熟軟,然後在肉上灑一些鹽、胡椒、洋蔥等,就成了方便又可口的美食了,可是當今早餐界的寵兒呢。

  還有一種成形的早餐主角令人無法輕忽,那就是玉米製品,要談玉米不得不先從南美的瑪雅文化說起;瑪雅文化不僅對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貢獻,對人類早餐模式也帶來長遠影響;在瑪雅人手中,玉米這種野生植物,轉而變成高產量而營養的糧食,成為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物質基礎,再經由歐洲人的傳播而無遠弗屆。以碾碎玉米煮成的粥「拍普(pap)」,一直是非洲庶民化的主食。

  日本人的味增湯是全國民眾活力的來源,《每日新聞》讀書輿論調查中,活躍二十世紀並長留人心的作家夏目漱石,喜愛在書中提及食物,《我是貓》裡面對典型的味噌地瓜湯、白米飯的早餐就做過描寫。日本人的堅持,大概唯有三餐以尤加利葉進食的無尾熊可以與之較勁。

  「春風得意說書樓,弦索錚錚意悠悠。茶敘清晨更熱鬧,喧嘩不覺笑聲留」。這首寫于清朝光緒年間的竹枝詞,描述了盛極一時的上海茶樓。上海人清晨醒後以喝早茶為名,泡到近午才散場,這番情境在忙碌工商社會已不可見。想像人聲鼎沸中,早茶桌上擺得滿滿的腸粉、叉燒包和燒賣餃類的碟子,夥計拿著大茶壺遊走於桌與桌之間,這般寫意不禁讓人神往之。

  華人圈的年輕人向西式早餐靠攏,老年人堅持稀飯,早餐相當程度反應了生活方式與價值觀。衛生署統計發現西點的強勢之姿,霸佔少、青、壯三世代人口早晨的胃。或許西式早餐外帶容易,有利打拼者迅速進入戰鬥位置,成為力圖站穩腳步的十九至四十四歲人口的常態性選擇。

  一起享用早餐是親暱的表現吧,精神最鬆懈的晚間時刻方過,一早起床通常是坦誠以對,得在早餐過後才會就戰鬥位置。所以,政治上的早餐會報為拉近彼此距離之意可是特別明顯。或者如同熱情的高雄市民般,日前為創造新金氏世界紀錄,一大早集合了二萬三千人共同進食。萬頭鑽動中,不知早餐吃來是何味道?

  何不照著日本電視節目冠軍大胃王的企劃一樣,來趟「無限制早餐探索之旅」。或者運用想像力,來份豪華「第凡內的早餐」。早餐能夠成為寒冷清晨離床的動力,也可是一天活力元氣的來源,所以,請用早餐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