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環保與節能」於智慧化居住空間之應用



※ 原載於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07《電工資訊》
photo by © Carole Nickerson
  
  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召開的『智慧化居住空間策略推廣研討會』,第四場講座於四月十三日假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本次探討主題為「環保與節能」。主辦單位於致詞時,說明智慧化居住空間乃是政府展望未來世界而推動的前瞻性政策,不僅是為了提昇國民的生活品質,也是為了促進通訊、資訊與建築等相關產業升級,同時增加其附加價值。多年來,這項工作已由產官學界各自戮力為之,為讓研究成果能夠更加符合本地生活需求,希冀建立介面整合機制而召開此系列研討會。

  推廣智慧化居住空間之研討會,歷經「安全防災及控制」、「智慧三表」、「智慧建築外層」等三大議題的討論,今日所探討的「環保與節能」主題則由成功大學建築系的林憲德與江哲銘兩位教授發表學術研究成果,並由台達電與詮宏業界代表,分別報告太陽能電池與空調機之最新發展。

  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教授開場時即直言,目前所謂的智慧化建築,尚無法等同於綠色建築,也因為觀念的倒置,許多設計偏離環保與節能的目標。就以本次演講主題「辦公建築外殼節能對策分析」,林教授直指現代人炫耀的心態,造成目前的辦公建築追求高層化、巨型化與複雜化,建築美學因為業者標榜個人而扭曲,與建築基本具備的環保與節能觀念反其道而行。

  林憲德教授以其建築專業背景出發,他認為建築的初衷乃是因地至宜,創造出具有人文特色且融入當地環境的舒適居住與工作環境。由此出發,林教授感慨,高科技確實能夠協助環保與節能的目的,無奈綠色科技趕不上現代人生活的墮落;如果生活習慣依舊浪費、建築依舊成為其炫耀心態的具體表徵,那麼,高科技將協助人類遠離綠色建築罷了,而非回歸自然永續之道。

  為說明上述不符合風土人文的建築技術,林憲德教授以大樓玻璃的應用技術為例:歐美寒帶地區使用的雙層玻璃(double-skin)概念,乃是為了防止冷風進入建築而產生的設計,但是許多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向高度開發國家直接取經,卻不經消化,讓雙玻璃取代適用的單層玻璃設計,建築本身隨即喪失通風的基本效率,此時反過頭來追求高效能空調機,乃是一大笑話。所以,林教授期待包括辦公大樓等所有的建築,皆能落實「減少開口率」、「寒帶保溫」與「熱帶遮陽」等三大節能因子。

  林憲德教授長年致力於綠色建築研究,其研究成果多落實於建築法規(ENVLOAD、PACS、綠建築九大指標),林教授仍不斷呼籲,應該制定更合理或者說更嚴格的能源法,才能讓大眾認真思考環保節能的意義。林教授以自己穿著短袖襯衫出席為例,就是為了降低空調機的使用率。他說,現代人每每開會冷氣開得過冷,讓每個人得在夏日屋內穿著外套,實乃一大諷刺。最後,林憲德教授再次與重心長的說,高科技使生態氣候設計能力後退,還是先做好通風與採光,再來談節能與環保吧。

  羅天賜博士則代表台達電子公司出席,為與會者介紹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的最新發展。羅博士由太陽板發電原理談起,介紹目前現有的封裝技術如何應用在當代建築,以達到美觀、節能進而完成環保最終目標。羅天賜博士表示,現有可製作之最大尺寸太陽板為210cmx60cm,搭配建築的當代潮流,太陽板的功能除了設定於集電外,還可融入建築成為遮雨棚,並依景觀所需製成不同密度模組,自然融入建築外殼,將是未來綠色建築考量的重點方向。羅博士以構思中的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例,將會依上述概念,設置一面寬25、長125公尺的sky wall,面朝南,並以60度仰角吸收最大太陽能,除了達成綠色建築的現代環保觀念,並成為一個極具特色與美觀的建築物,作為集環保節能與建築美學之大成的政府機關。羅天賜博士及所屬的台達電對太陽板的研發,代表業界朝綠色電力、綠色電價的努力。

  江哲銘教授則藉著主題『U世代智慧型建築的發展重點』,傳達他長年秉持的「舒適便利及健康永續」的建築理念;江教授先介紹他多年研究所找出的現代生活環境的危機,他以自己主持的國科會研究中的數據舉例,現有的室內環境品質包含太多的甲醛致癌物或者霉菌,該問題可使用微積電科技來解決:也就是說,高科技業者倘若能著重於讓全體國民居住乾淨的事務,也就是創造幸福的產業,才是IC等即將滿載的高科技的未來。江教授認為建築人與設計人應該攜手為IC等高科技產業激發第二春,全力發展非少數人所獨享、而是全民所共有的「幸福」產業。他堅持,真正U世代智慧型建築,應該讓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舒暢,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與生活層次,增加人的生命價值。

  江哲銘教授認為,U世代建築應該是新時代LOHAS(樂活)觀念的印證,這樣的「樂活」精神讓人在進行消費時,一定會將自己與家人建康和環境責任等考量在內,這樣的精神方是永續經營之道。江教授以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創建的Boyd Education Center為例,這幢公共建築的永續發展策略,包括水全是回收而來,木材要不是取自人造林即是舊木料,鋪面透水且可以將磚材取出再利用。Murcutt先生的父親為航太專家,故他從小鑽研氣流的結果,讓該建築物配合地力與天候而成,室內即屋外,創造出最宜人居住的綠色環境。

  詮宏空調系統服務公司業務專案經理沈英章先生,以「未來辦公大樓之智慧型空調設備發展趨勢」講題,介紹空調機這項智慧型建築不可或缺之實質內容。沈經理簡單介紹空調機之發展,說明目前空調機在節能上的重點。江經理以國內外成功案例,說明詮宏公司運用冰水機所運作的空調機,如何藉控制水塔、系統溫差、主機群來達成節能,金錢上的節約讓顧客滿意,同時為環保盡社會之責任。

  累積各界於「智慧化居住空間」之研究與實作成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目前推行的綠建築標章制度,其評估指標包括基地的綠化、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室內環境等,此乃本研討會探討居住空間智慧化表現時,與會專家學者們再三強調建築所必須回歸的根本。4月21~24日在「台北國際數位電子展」中,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將近年來研究,匯整於「智慧化居住空間」主題館展出。執行單位工研院材化所表示,本次展示係以居家保全、遠距控制與醫療照護為主,再逐步擴展到智慧化居住空間的介面整合與資通訊規格平台建立,讓資通訊業者能更容易的進入智慧化居住空間元件與系統的開發。同時也讓建築設計能更容易融入資通訊功能於設計中,提昇國人的居住品質。

  當海鷗首度於2000年出現在北極圈時,我們還在建造全幢玻璃帷幕的高聳建築作為墓誌銘嗎?江哲銘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參與荷蘭馬斯垂克舉行的「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ustainable Building 2000」(第一屆永續建築國際會議)時的感動;大會主席引用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為結論:「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如能安以動之徐生」,盼望產官學各界於發展智慧化居住空間時不忘前例,讓我們與台灣這片土地共榮共生。

沒有留言: